找到相关内容75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圣严法师答:佛教徒怎样举行丧葬仪式?

    “赞佛偈”、佛号、“回向偈”等,不用喝,只用诵;否则,大众无法随唱而无参与感。然后由法师简单地介绍亡者的生平及其为善、利人、学佛等的功德,并做简短的开示...

    圣严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6/16531083247.html
  • 华方田:佛教伦理道德与现代人生

    利人是指不仅要使一切众生实现对人生真实的觉悟,解脱烦恼与痛苦,达到对生命的终极完善与超越,而且还要无私地帮助别人,使之获得幸福与快乐。自觉与觉他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要达到生命的自觉,独善其身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在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与同情中,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不断奉献中才能实现,而一旦真正觉悟了人生的真谛,就必然会去无私地奉献人生。自觉自利还是觉他利人的必要前提和准备,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佛法真谛的...

    华方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83839178.html
  •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即自己的觉悟与解脱,也就是“觉悟人生”;觉他利人是指不仅要使一切众生实现对人生真实的觉悟,解脱烦恼与痛苦,达到对生命的终极完善与超越,而且在世俗的生活中,也要...一切众生的关怀与同情中,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不断奉献中才能实现,而一旦真正觉悟了人生的真谛,就必然会去无私地奉献人生。自觉自利还是觉他利人的必要前提和准备,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佛法真谛的觉悟,才有能力去...

    华方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64640536.html
  • 弘扬“以人为本”的佛陀五大精神

    离心,净化自己上求佛道;他人世,是菩提心,济世利人下化众生。佛陀一生自利利他,从出世到人世的超越精神,具体就是觉悟人生,净化人生,奉献人生,完善人生。即世间而超世间,超世间而即世间是大乘菩萨道的超越...,性空明净。量周法界具有无穷的创造能源,它形成为人类精神之光,超越一切,没有什么外在的力量可以摧毁的。它是打破自我,济世利人的无上菩提真理之光。   正因为佛陀开发出了人性平等的觉性光明,所以成佛之...

    胡春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453479405.html
  • 现代国际与人间佛教

    传持佛教之僧伽,其四万七八千万人则皆为事奉三宝之信徒 。而此千余万之僧伽----出家五众----即佛教之中坚分子, 职司佛教之业者,若能职志一致,发挥佛教之优胜处,以尽 弘法利人之责任,自得...然后乃 能胜弘法之任,尽利人之职耳。因能弘法利人,则资持生命 者即在其中,亦更无待他求矣﹗是谓能成职志一致而粹然成 为佛教僧伽之人格,须先有此修养之僧宝,为佛教的国际组 织之根本。 二...

    普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1373426.html
  •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释昌臻]

    正确处理利人与利己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讲“发菩提心”时已讲过。现在再强调一下。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菩萨的精神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得离苦。” 这...我跟别人是两桩事情,这样就把福报漏掉了。”净空法师这段开示相当重要,只有在利人当中才能够修福,如果只考虑利已,修不到福。我们要把修福落实到日常生活里,多做弘法利生工作,多为众生做事情,这...

    昌臻法师

    净土|念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1638191778.html
  • 命自我立

    果虽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   虽然一个“因”种了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而且要有适当的“缘”去完成,但却是“因”不虚弃,“果”无浪得,“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样才有益于实际啊!这样做,不仅是自利,而同时也是利人利国,共利群益之道啊!可是以上还只是...

    袁了凡著 学袁译

    |菩萨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0834331820.html
  • 以蕅益智旭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1)

    戊子(50歲)……蓋雖念念思歸樂土,而利人之夢未忘 。……逮壬辰(54歲)秋,波旬效力,助破夢中利人之 想。……寢語從此息矣。〔註25〕 50至54歲的智旭,雖念念思歸樂土,但仍未忘「利人之夢」, 所謂利人之夢大概是指說法,弘法利生,但因自己尚未證悟, 仍是迷中之人,所以說「利人之夢」。但54...

    釋見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347265.html
  •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1)

    。佛教以五戒十善作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五戒十善即为佛教的道德标准。   二、济世利人是佛教的道德标准:诸佛菩萨随类应化,利益众生,此济世利人的精神,即为合乎佛教的道德标准。在各行各业也要有济世利人的胸怀,如:教师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医护人员要有“视病如亲,救人一命”的济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0451966.html
  • 真禅法师的佛教人生观

    这么做的道理;既从理论上做了阐述,又在实践方面提出一些纲领性的要求。佛教缘起无我的观念、无常变化的观念,菩萨大悲利人的精神等都决定了佛法的人生观是重视而不执著的人生(含人身)观,是平等缘起的人生观,是互助报恩的人生观,是利人而自利的人生观,是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法人生的理想,也是实现理想的通途。国土是个人的国土,更是众生的国土;有情既指个人,更包括一切众生。个人与...

    慧 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53265292.html